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相互依托,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业、创新能力,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及基本原则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背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其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锻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按照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实干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按照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设计,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机制的有机统一。
第二,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建立集教与学、院内与院外、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教学基地及运行模式,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第三,将实验、实训、实习等环节的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建立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平台上,努力将当代的高新技术、新工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
第四,努力探索学院与企业合作、学院与地方合作、学院与科研单位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和完善院、企、地方双向推动、双向管理、产学研密切合作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产学研共同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深层次合作。
第五,体现能力本位的思想,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要以核心能力为本位确定核心实践教学环节及其技术点,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时要以核心能力为本位确定核心课程及其知识点,使学生掌握生产现场正在使用和将要使用的技术。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总体。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坚持高起点,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将产、学、研结合作为主线贯穿于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充分体现我院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本学科专业对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围绕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框架,结合各专业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着力构建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各层次的功能设置、作用要求
1、基本素质层次: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为主,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三创一基 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涵盖内容:两课实践、军政训练、体育训练、社会实践等环节。
2、基础技能层次: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加强学生的数学、物理、化学实验技能及外语、计算机应用技能,目的是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涵盖内容:公共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外语听说读写、计算机基础训练、认知实习等环节。
3、专业技能层次:以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为主,根据专业特点,依照专业所应具备的能力结构要求进行的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为学生构建专业能力平台。涵盖内容:包括实验教学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生产实习、专业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专业知识拓展活动。
4、综合技能训练层次:以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及科研训练为主,突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性思维,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涵盖内容:综合实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四、具体要求
1、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在保持各专业特色的基础上重组实验教学内容,合理调整设置实验项目,改变实验内容陈旧、无人无设备不设置应开实验项目和因人因设备设置实验项目的状况,精选经典内容,增加近代、现代内容,减少演示型、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要有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达90%以上,并且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占整个课程项目25%以上。
2、强化课程设计,在某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开设创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的内容要选取有一定工程或社会实际背景,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的课题,加强多门课程之间联系,形成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等活动,系统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3、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实习,加强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加强院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开放实习的途径,提高实习的效果。
4、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科研立项、开放实验项目、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艺术创作等,并将其纳入到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管理内容之中。
五、工作程序
1、各系依照学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本框架,组织有关专业负责人、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调研和论证,制定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2、各教学单位按专业组织相关任课教师,会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研讨,确定各个层次、各个模块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实验教学大纲(见关于修订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实践环节教学大纲(见关于制订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的通知)。
3、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制订完成后要由院学术委员会或专家组审定,由院主管院长审查,确保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
天津农学院
2006年12月